惶五行属什么?
《说文》解释“ 慌”字时说,“慌、恐也。从广。”段注为“ 恐慌者,惊而手足无措之谓。从广,广音皇。”又解“ 惶”字时称,“煌,明也,光也。……从广,广音煌。”“惊慌”二字古音皆是huāng。可见现代汉语的“惊慌失措”、“惶惶不可终日”中的“惶”字,其古读音与今天一样是 huáng 。
《康熙字典》引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中说 “遑,本作惶。”这“本作惶”的“徨”字,现在查《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等书都没有收录,说明这是一个不常用的字;且这个字的字形与今天的汉字迥异,查现代文字学著作如《古文字構形學》《古文字構形教典》等均無論及此字,说明是一个生僻字。
根据这些材料可推知古代的“惶”字写作“ ”或“ ”——形如“言”字。所以,“ 隍”就是“王”下面一横没了,“邦”就是“邑”上面一横没了,都是本义消失,形声留遗。 ——这就是“惶”和“荒”同源的实证。
“煌”字在现代汉语中读作huáng,但是它的古代读音是húang(去声) ,即《说文》的读音。那么它本义是什么,为什么现在读音发生了变化呢?
1、古音学中的声调系统比今天的要复杂得多,而且每个字的声调变化也是分步骤进行。比如“黄”这个字,在东汉时期有四个声调——浊上,浊去,清去和清上。到了唐朝就只剩下三个了——浊上,浊去,清去;到了元朝就只有两个——浊去和清去了……所以“黄”的读音在汉唐之间一直是huāng,而不是现在的huáng。
2、从上述可以推论出,当“黄”字在汉朝变为huāng的时候,其形变也发生了一定变化,这种变化就是现在看到的汉字简化过程的第一个阶段——“黄”的字形由繁体字形变为简体字形,这个过程大约是从南北朝到隋唐,中间经过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黄”字在东汉时期的发音跟今天没有多大区别。
3、综上可知,“煌”在古代写作“火光之黄”或“火焰之光”,而汉代以后的读音为huāng,但它的字义却是在先秦时代就已经形成并使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