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静脉输液是临床护士必须掌握的常规护理技术操作,笔者在临床护理实习期间,在静脉输液操作上进行了认真的观察与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为了达到促进护理业务进步的目的,总结出静脉输液中应注意的8项技巧:(1)配制液体防止皮塞进入的技巧;(2)排气的技巧;(3)选血管的技巧;(4)控制滴速的技巧;(5)输液观察和护理技巧 ;(6)更换液体的技巧;(7)拔针的技巧;(8)有利于患者康复的技巧。

【关键词】 静脉输液;技巧
静脉输液是输液中最常见的给药方式及护理技术操作。临床护理实习期间,在静脉输液操作上进行了认真的观察与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为了达到促进护理业务进步的目的,现将静脉输液过程中除按操作规程外需特别注意的技巧问题按操作顺序总结如下。

1.配制液体防止皮塞进入的技巧
输液配药是护士工作的幌钪匾谌荩谂湟禾骞讨芯3鱿制咳ば纪崖涠氯胪坊蚧烊胍禾宓氖虑椋唤鲈斐删蒙系睦朔眩惺币不岫曰颊叩纳硖逶斐刹豢赡娴纳撕Γ浜蠊遣豢吧柘氲摹N阑加谖慈唬颐切枰龅剑?BR> 1.

1护士在配制液体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切记操作中的“三查七对”,时刻保持耐心和细心,不急于求成。 [医 学教 育网 搜集 整理]
1.2在配制液体时,将针头斜面向上刺入皮塞,使针头与瓶盖保持一定的角度(约30~45°),并尽量减少穿刺次数。因为减轻了胶皮对针头的阻力和损伤,所以产生皮屑的机率也会下降。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掌握技巧。
1.3在抽吸空针时,发现皮屑没有完全堵塞针头,可抽取适量液体将皮屑推出。如果针管中已有所用药物,则需立即更换针头,切记此时不可强行推压针管,也不可反复使用被堵塞的针头,以防肉眼观察不到的微小皮屑混入药物。
1.4液体配制时,选择合适规格的针头也是非常重要的,过大易产生皮屑,过小易使针头堵塞,临床经验证明,8号针头是相对较适宜的型号。
2.排气的技巧
2.1 缠绕式排气法
将液体调节器调到输液管最下方并关闭液体,左手食指伸出,将输液管顺时针缠绕在食指上,缠绕时要用一定的力度,后一圈压在前一圈上,以达到驱赶输液管中气体的目的。为了不使输液管上方打折,每次缠绕时可旋转90°。当液体达到莫非氏滴管时右手用力挤压莫非氏滴管,排出1/3的气体松开右手,排气结束。
2.2弹气式排气法
关闭输液管,用力挤压莫非氏滴管排除1/3气体。左 手把扶输液管下方,右手用中指用力弹动输液管使液体下降,气体上升。操作中要保证莫非氏滴管中有液体。(3)
3.选血管的技巧 [医 学教 育网 搜集 整理]
3.1 老年人手足背静脉输液法 年老体弱及患多种慢性病患者手足静脉较细小表浅、皮下脂肪少弹性差、血管缺少组织支持活动度较大,穿刺困难。因此穿刺前要仔细了解血管特点或生理异常,必须使其充分暴露,看清走行摸清深浅和粗细。
根据手足末梢神经对疼痛刺激较敏感特点,进针应采用快稳准及宁浅勿深法,避免因疼痛引起血管收缩而降低穿刺成功率。进针前比一下针体与血管长度以决定进针长短;穿刺时患者不用握拳,采用自然放松法,自然放松法明显优于握拳法,具有进针快、回血快、一针见血率高的优点,明显减轻进针疼痛感。
操作者用左手握患者手或足,以拇指绷紧皮肤固定血管下端以减少血管滑动;如血管有分叉应在血管下0.5cm处进针,以35°角快速刺入皮下后稍放平针头,当针尖已压住血管时针体角度再稍抬高25°快稳刺入血管,见回血后放平针体再徐徐进入少许,用4条胶布固定。
3.2 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法
通常选用两颞部及前额,尤其是前额发际边缘便于固定和留针,可用一指压住静脉一端,另一指前推,若立即充盈可作穿刺部位,若缓慢充盈说明血管逆向流动。留针应便于操作和固定,另外助手配合应保持一定的对视距离,太拘谨的操作缩小了患儿的视野会增加其恐惧感,致使其不易合作。
进针角度一般取5°~10°为宜,角度过大则容易进针过深进入脂肪层,针头在血管下运行或扎穿,过浅则针头在皮内造成穿刺阻力,致使穿刺失败,增加患儿痛苦。较小的患儿或消瘦的患儿,血管走行明显,近似零角度进针可取得满意效果。(1)
4.控制滴速的技巧
输液过程中的滴速可由不同原因自行发生变化,根据临床实践发现有以下原因:(1)由于开始穿刺时针头斜面与血管壁相贴,当时滴速不快,输液中因患者体位变化使针头斜面离开血管壁,结果自行变快。(2)目前使用一次性输液器,常出现滴速调节器失控。
一般根据药物理化性质和治疗要求调节滴速,输入对血管刺激较强药物应适当减慢滴速,以保持滴速既适合治疗要求又尽量减少药物刺激对血管的损害,使患者在不影响治疗的情况下和相对舒适感受中输液。
绝大多数患者输液时希望尽快滴完,特别是临近吃饭或需大小便时其心情更迫切,此时患者常自行或请求护士将滴速调快,为避免发生意外,护士必须勤巡视勤观察,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滴速加快会使循环血容量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加,心肺负担加重,易导致心衰和肺水肿。
5.更换液体的技巧
更换液体时如液体瓶内加入其他药物,其压力与大气压接近或大于大气压,应先将瓶口向上,插输液器,待片刻排出空气后再倒挂在输液架上。这样可避免液体由通气管流出减少药物治疗量而影响治疗。掌握更换液体技巧,可避免造成药物浪费和预防滴管内液面降低或流空使空气进入静脉,给患者造成空气栓塞的隐患。
6.输液观察和护理技巧
6.1首先注意点滴速度。点滴过慢时,会因输液时间过长,影响药效作用的发挥和病人的休息,所以一般常见病需补液或输入一般药品时,每分钟滴速可掌握在60-80滴。但滴注速度也不可盲目过快,如患者有高血压、心脏病、每分钟滴速以40-50滴为宜;如为心衰患者,滴速则应控制在每分钟15-30滴,以免增加心脏负担,出现意外。
此外有些药物因其性质不可滴注过快,如氨茶碱、山梨醇、氯化钾等均不可滴注过快,欲速则不达,甚至会危及生命,所以病人及家属切不可自以为是,随意加快或减慢输液滴速,以免发生危险。
6.2如发生点滴不畅时,要看是否点滴管内液面过高,这时可夹住点滴管上段的输液管,打开滴管口的小盖,让液体流下一些,使液面达到滴管1/2处时再盖上小盖,继续点滴。另外还应检查一下输液扎针的部位有无肿大,如肿大,说明液体已输至血管外,请立即夹住输液管,呼叫护士重新注射。
6.3输液过程中,患者尽量不要活动,如未能控制而发生输液管晃动时,一定先看点滴管以下的输液管是否有空气进入,如有气时把输液针头同输液连接部分分开,将输液管内空气放出后再同针头连接好,否则空气进入血管会发生危险。
6.4观察输液反应。输液时家属要随时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如发生特殊情况应及时呼叫医生。很多药物都可发生过敏反应、热原反应,轻者皮肤发痒,重者可有头晕、恶心、出冷汗、呼吸困难、心慌及过敏性休克发生,所以应密切观察,防止发生意外。
6.5注意观察药液,快滴注完时,要及时呼叫护士要换药液或撤掉针头,如果空瓶时间过长,易发生回血。
7.拔针的技巧
最佳拔针时间是在滴壶内液体滴完,输液管中液面下降速度明显减慢或停止时。
7.1 传统拔针法 用棉签按压针眼处拔针,这种拔针方法的不足之处是:(1)会使针尖两侧对血管壁产生切割力,血管损伤可释放致痛因子。(2)血管内膜损伤,血小板聚集易形成血栓;出现血肿,不利于下次穿刺。
7.2 无痛拔针法 拔针时先分离胶布只留压针眼棉签这一条胶布不分离,快速拔针后立即用大拇指顺血管方向按压两个针眼。由于进针角度及针梗走行方向不同,针尖刺入血管针眼要比皮肤肉眼所见针眼高0.
2~1.5cm,为了止血,血管针眼与皮肤针眼一样需要得到有效按压。按压针眼切忌边压边揉,反复揉按可使已凝血的血管针眼重新出血。凝血机制好者连续按压时间为2~3min,最佳按压时间为3~6min;凝血机制不好和用抗凝血药物者需按压15min以上。(2)
8.有利于患者康复的技巧 [医 学教 育网 搜集 整理]
输液环境过于安静难以分散患者对穿刺的注意力,易使其情绪紧张增加穿刺疼痛感;但过于喧嚣又不利于护理工作开展。实习期间市一院采用在病房内安装电视,空调,摆放输液沙发,炎热的夏天输液中心空气凉爽适宜,冬天暖意浓浓,通风条件良好,灯光明亮,营造了一种活泼愉快、轻松亲切的环境,给人以温馨舒适之感;在输液中心输液看着精彩的电视节目,分散了对输液部位的注意力,减少了疼痛和寂寞,有利于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 张瑞萍 吕春霞 2005-9-30 16:14:10 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2005 年 9 月 第 2 卷 第 18 期
(2)曹佩琴 2005-10-16 14:52:54 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2005 年 10 月 第 2 卷 第 19 期
(3)高丽 2005-6-21 20:32:09 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2005 年 5 月 第 2 卷 第 10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