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仙岭有哪些景点?
苏仙岭由龙山、凤山、仙岭组成。相传汉时长沙王吴芮的妃子苏仙即死于此,因此得名“苏仙岭”。 自唐宋以来,这里就一直是旅游胜地和文化名山。北宋时,苏轼出任郴州知州,他常来游览,并留下“老僧已是无生佛,佳客还逢似画山”的诗句。明、清时期,苏仙岭上的观岳亭、望郎墩、清风亭、枕流室等建筑林立,还有苏东坡手书“仙岭”石刻和米芾书写的“海岳石”摩崖大字,蔚为壮观。 现苏仙岭有苏仙观、苏仙祠、仙人洞、白鹿洞、三绝碑等景点。
1.苏仙观 在苏仙岭下,原名通仙观。始建年代不详,唐开元年间(713~741)始称苏仙观。宋淳熙四年(1177)改称冲真观;南宋绍定三年(1230)又改为冲真万寿宫。明代弘治十二年(1499)重建大殿后易名为苏仙观。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毁于火,仅存观门与钟楼;嘉庆十五年(1810)重建,同治九年(1870)又遭火焚。现仅大殿为清道光间重修。1964年重新扩建后成为郴州市博物馆所在地,1983年被列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苏仙岭摩崖石刻 “海岳石”刻位于苏仙岭麓西岩壁中部的一块自然巨石上,高约2.5米,宽约2米,石下原有古松一树。传为宋代米芾游此,见水积成池而石色如墨,遂题“海岳”二字。南宋绍兴十年(1140)冬,时任直秘阁通判的朱熹登临苏仙岭,看到米芾所书的“海岳”两字,遂在旁题刻“海岳”之石。朱熹还作《苏岭观米芾海岳山石记》一文,载入他的文集《南樵集》卷六十五。清代同治七年(1868)署郴州知州李元度将此记补刻石上。
苏仙岭下另有东坡石刻两块:一块是清乾隆二十年(1755)郴州同知张允中书刻的苏轼《次韵王荆公聚星堂月夜》诗的石碑。另一块则是苏轼《答刘道原推官论诗》一文末尾所题的“轼白”两字的石刻,刻在苏仙岭下的红土石壁上。 这两枚东坡墨宝均刻于宋景祐元年(1034)至庆历八年(1048)之间,比朱熹的跋文早百多年时间。
3.苏仙桥、仙桥廊 此桥位于苏仙岭大门前。始建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由当地绅士集资兴建,取名苏仙桥。光绪三十年(1904),地方官员为纪念苏轼,将桥更名为“永济桥”。桥长45米,宽约6米。桥面两侧建有木制廊榭。
4.清风亭 清风亭坐落在苏仙岭半山腰处。始建于元代延佑五年(1318),当时叫“冷风亭”。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郴州总管周德新重建,易名为“清凉亭”。明正统九年(1444),郴州知州陈瑄又重修,易名“清风亭”。清嘉庆十七年(1812),郴州知县彭鹏重修。
5.望郎归 又名望夫石。地处苏仙岭最高层。相传古代有一女子在其夫远征在外时,常在此眺望,日久化为山石,故名。
6.仙人洞 仙人洞位于苏仙岭内一处山涧之中,洞口朝东。据传唐代吕洞宾曾在此地修道炼丹,故又称“八仙洞”或“八仙岩”。现存洞口及左右二侧石柱均为清代修葺建筑。从仙人洞沿石阶可直达山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