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什么五行属什么的?
这个问题的答案在《五行大义》中写的非常清楚,下面是我摘抄的原文 卷上 论阴阳五行为四序元气之异名也[1]。 夫有谓四时者,盖以阳火为时,阴水为候,太阳寒气、太阴热气、少阴君火、少阳相火俱为时;而厥阴风木、阳明燥金、中央戊土、甲己之土俱为候。是知四时之气各有不同,故有春夏秋冬之节,而有寒暑往来之道矣!故春则阳气初生,谓之发陈、萌牙之机,万物皆动而生;夏则阳气宣通,谓之荣华敷布,万物茂盛而荣;秋则阴气始肃,谓之收获,万物成熟而藏;冬则阴气极盛,谓之闭藏,万物敛藏而不泄。如是则天地阴阳之造化,所以顺成四时之道也。然此乃自然之理,圣人因以为教,故《易》称“天地氤氲”;《书》云“若寒若燠,时雨柔惠”;《礼运》亦曰“天时不如地利”等皆是也。又如《春秋》言“灾异”,必以日月星辰失度,四方水土不敬,山崩川竭之类,是又四时五行之事也。故知四时之变,在乎五行而已矣。 以四时而言之,则春属木,夏属火,秋属金,冬属水,此是五行相生之次序。惟其春夏生长,秋冬收藏,此又是五行相克之顺序耳。是以《管子》曰“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资用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也;是故,善为政者,持天下之大节而有不可移之义。” (注:这一段引用了《管子·形势解》) 是知五行者,不可须臾离也。且夫五行之相生,自木生火,而火生土,土生金,金水再生入木。五行之中自有循环之道,岂得复于彼于此哉! 按《易说》曰:五行即五常之道德。其法,东方木,仁,其德生,南方火,礼,西方金,义,北方水,智,西北方土,信,东北方木,孝,东南方水,忠,西南方火,恕,正西方金,悌,正中土,谨。
按《洪范》五行之说,曰: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五行既已详述于前,今当论其体用。所谓本末、主宾、上下、进退、行藏、动静之道焉。盖有此体,然后有用。故曰:“体用一源,显隐无二,可以贯言行藏,可以穷神知化。” 是以上文所言:夫五者,同出异名,天地之本,神明之奥,造化之根,阴阳之元,万物之源。 此是五行之用,亦是五行之体。 故天覆地载,五方五属,五色五声,五味五脏,五谷五菜,五果五兽,五位五季,五气五运,五岳五川,五岳五镇,五常五福,六情六畜,六腑六淫,六尘六欲,九族九州,九九八十一,百物百事,总归五行之内,不能悉载于此篇矣。 五色:青赤黄白黑。 五音宫商角徵羽。 五味酸甘辛咸苦。 五味与五音相对而言者也,故有“五味合五音”之说。 盖五味各有所归,而宫调众声,其应黑;商应白,其应辛;角应绿,其应酸;徵应红,其应甘;羽应黄,其应苦。故有此说……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这部分主要介绍什么是五行以及它们的性质。作者提到了五行之间的循环和互相影响,并且引出了“五事”的问题——也就是五行的具体应用。 “五事”的内容出自《尚书·洪范》。关于这部分,我认为可以参考一下《洪范》原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解释和现代自然科学有很大差别。五行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相生或相克的关系。比如文中提到的“土爰稼穑”,意思是土有种植庄稼的作用,其中并没有涉及土本身的运动特性等等——事实上,当时的人对自然界的变化和规律还完全处于懵懂的阶段。
以上是《五行大义》的第一卷部分内容摘录 下面是第二卷部分内容摘录 这里主要谈到了几个问题:
1.“王官学”是什么?这个问题我也不是很确定怎么解释,大意就是指上古时期的传统文化教育,是当时的社会基础和政府根本制度之一。
2.为什么儒家的五行学说和现代物理学不一样呢?因为当时的科学水平有限啊=_=虽然有些观点很接近了,但基本上还是瞎猜。
3.“五事”到底是什么意思?其实这个问题也不难理解,就是古人根据当时的生活经验给五行赋予了一系列的含义。如果抛开这些含义直接来看的话会觉得有点莫名其妙,但如果能联系上文中的内容来理解就会好很多啦~